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XML 联系我们

今年三伏天仅30天,三伏天有啥讲究

原创
DeepSeek 2个月前 (07-05) 阅读数 20 #信息资讯

2025年7月20日,国内将正式进入“三伏天”,但与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三伏天仅有30天,成为近十年来最短的三伏周期。这一罕见现象引发公众对气候与养生话题的广泛关注。

30天“短三伏”如何形成?

根据传统,三伏天的起始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,初伏与末伏之间为中伏。2025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7月20日(庚寅日),初伏持续至7月29日;中伏从7月30日至8月8日;末伏则从8月9日(立秋后首个庚日)至8月18日。由于中伏仅10天,全年三伏总时长较往年缩短10天。

气象专家指出,三伏天时长波动与庚日分布密切相关。若夏至至立秋间出现4个庚日,中伏为10天;若出现5个庚日,则中伏延长至20天。今年恰逢庚日间隔较短,形成“短三伏”,但高温威力不减。中央气象台预测,华北、黄淮等地将出现持续性高温,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或突破40℃,且因湿度较高,体感温度可能超过50℃。
0705111109.png

传统习俗与现代科学防暑结合

三伏天自古被视为“阴阳交替”的关键期,民间素有“三伏养阳”的说法。在河北衡水,当地居民延续“晒背”习俗,每日上午10时左右,市民在公园草坪上铺席静坐,通过背部接触阳光以温补阳气。中医理论认为,此时人体毛孔舒张,适度晒太阳可促进循环,但需避免头部直晒,并控制时长在30分钟内。

饮食方面,薏米赤小豆粥、绿豆百合粥等消暑粥品成为家庭餐桌常客。浙江台州等地保留“补阳鸡粥”习俗,以鸡肉与粳米熬煮,佐以姜丝提味。现代营养学建议,三伏天应多摄入富含钾元素的香蕉、菠菜等食物,以缓解高温导致的电解质流失。

民间农谚对今年三伏天的预测呈现分歧。谚语“早入伏凉飕飕,晚入伏热牛”因今年7月20日入伏较晚,暗示高温难耐;而“公伏凶,母伏爽”中,今年农历六月二十六为“母伏”,本应气候温和,但“闰六月热牛”的谚语又预示炎热。气象部门解释,农谚基于历史经验总结,但现代气候受副热带高压、厄尔尼诺现象等多重因素影响,需结合科学数据综合判断。
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速游引擎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速游引擎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热门
标签列表